其次,县域经济具有综合性特点。县域内有统一行政规划和经济政策,经济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包含工业、商业、农业等产业部门,形成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但县域经济不能实施“大而全”战略,应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最后,加大城乡统筹。加强城乡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鼓励企业家、大学生下乡创业,吸引在外创业务工人员与乡贤回归创业,发展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学生研学、养老健康、乡村民宿等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从而真正实现富民强县。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县域经济发展第二阶段。一方面巩固农村改革成效,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另一方面以各类园区为代表,逐步向工业园区化、农业基地化、城镇集中化转变,初步形成专业集中的园区经济,成为经济强县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域经济发展进入第四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于资源整合能力差、顶层统筹设计不足等问题,县域经济的先天不足逐步显现,而分工专业、各具特色的精品小城镇成为带动农村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发布,为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县域经济带动乡村振兴,人才是支撑。乡村振兴重在人才振兴,引导优质人才向县域流动是夯实人才支撑的关键。吸引专业技术型人才向县域流动并保证其长期留在本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除出台吸引和服务人才的相关政策外,更需要为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更广创业平台和更高生活品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动教联体、医联体等建设,引导更多资金、人才等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农村覆盖,提升农村地区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探索高校产学研合作,搭建多层次就业和创业平台以吸引高校毕业生和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参与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
推动城市建设,要坚持完善功能,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率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宜都持续壮筋骨、强功能、优供给,增强县城服务能力,围绕“北接、南联、中优”的发展布局,按照“30分钟进入宜昌主城区、20分钟到达三峡机场、15分钟到达高铁站”要求,启动总投资529亿元交通建设五年攻坚行动,计划实施交通项目46个,百姓出行更加便捷。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14%,全面小康指数居全省第1位、全国第26位。同时,在区域定位上,坚持融城入圈。“融城”就是加快融入宜昌中心城市,“入圈”就是深化区域协作和创新,进入宜荆荆都市圈的核心区。
文章来源:《发展研究》 网址: http://www.fazhanyanjiu.cn/zonghexinwen/2022/0919/1047.html